育人、自主、系统——《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三个关键词
班建武 人大基础教育期刊社 2022-09-13 09:57 发表于北京
一、准确把握劳动课标的育人要求
坚持育人导向是2022年版课标的首要理念,也是本轮课程改革非常突出的价值取向。这对于扭转当前教育中只见物不见人、只见知识不见价值等现实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劳动课程而言,育人的根本要求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可以说,这一育人要求是整个劳动课程的核心与灵魂,深刻决定着劳动课程的性质和方向。
(一)坚持育人导向鲜明体现劳动课程的思想性
虽然从形式上看,我国所推行的劳动教育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劳动教育有诸多相似之处,比如,都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二者所遵循的育人逻辑则有着本质性的不同。西方国家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在杜威“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框架下开展的,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基于个人兴趣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我国所强调的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因此,虽然我国劳动教育在形式上也注重学生的“做中学”,但是,我们更为看重对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全面引导和积极培育。如果我们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只是满足于具体劳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缺少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品质的培养,那么,我们的劳动教育就很难充分发挥其正面的育人价值。
因此,2022年版课标十分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在四个核心素养中,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这几个关乎劳动教育思想性的素养也反复多次出现。比如,在课程性质部分,劳动课标将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作为课程的归宿。在劳动周的设计部分,第一需要坚持的原则就是“注重价值引领”,即要求劳动周主题的设置应体现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在课程评价建议部分,劳动课标也强调评价的导向性原则,其目的是促进劳动育人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育人是当前劳动课程当中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
但非常遗憾的是,当前的劳动教育实践更多的是在劳动知识和技能上下功夫,缺乏对诸如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更为核心和根本的育人任务的研究和实践。甚至相当一部分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自身对于何为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育人目标的具体内涵的理解还存在诸多的不足。这势必会影响劳动课标育人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坚持育人导向生动展现劳动课程的教育性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一方面表明劳动课程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劳动教育功能,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劳动课程的教育属性。当前,劳动教育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有劳动无教育,即片面地用学生参加劳动的方式来取代对劳动自身的教育设计。实际上,劳动与劳动教育作为两类不同的人类实践活动,二者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劳动更多指向的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但劳动教育则致力于学生劳动素养,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培育。虽然劳动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但是其教育价值的自然发挥既有可能是正面的,又有可能是负面的。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必然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不同程度的付出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就会在不同程度上给人的身心带来一定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有可能会带给人积极的教育作用,但也有可能会产生消极甚至是反教育的后果。比如,学生参加完劳动之后,可能会因为劳动的艰苦而厌恶、逃离劳动。因此,只有强化劳动的教育设计,才能发挥劳动的正面育人功能。
实际上,2022年版课标在对劳动项目设计需要注意的若干事项的要求中,“强化劳动与教育的有机统一”便是第一条需要高度关注的原则。该原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劳动项目的开发要注重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劳动价值的引领、劳动精神的培育。并且,劳动教育内容还要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体现教育与生活、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些规定,本质上都是对劳动的教育性要求,即劳动要以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来组织,重点就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劳动课程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也就是说,劳动教育既可以通过劳动课程来实施,又可以通过其他形态的劳动教育来推进。劳动教育在外延上要远远大于劳动课程。这有点类似于学校德育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系。虽然道德与法治课程同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但是,学校德育还存在着其他诸多形式。当前,实践层面可能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就在于,把劳动课程和整个劳动教育简单等同,认为只要把劳动课程做好,就能完全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要求。实际上,这样一种期待既不现实,又不科学。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劳动课程与整个学校劳动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那么,如何在学校劳动教育的体系中准确定位劳动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呢?实际上,相比于其他形态的劳动教育,劳动课程更具优势的功能主要在于劳动价值观念的辨析、劳动精神的体悟、劳动知识的学习以及劳动体验的分享等方面。
二、准确把握劳动课标的自主实践要求
毫无疑问,劳动深受特定历史发展水平的深层制约,有着非常鲜明的地域和文化特点。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劳动形态和劳动习俗有着诸多的独特性。基于此,2022年版课标强调各地、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来选择合适的劳动内容和途径。可以说,能否把握劳动课标中有关因地制宜的要求,是决定劳动课程能否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当前,社会上关于劳动课程的种种疑虑,大多是由于对课程实施的因地制宜要求的理解存在偏差。一旦我们明确了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明确了其实践层面的因地制宜的特点,就可以立足当地和学校实际,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和自主创新。
(一)要充分发挥学校自主实践的创造性
仔细阅读2022年版课标,我们不难发现有关因地制宜的要求是贯穿始终的。从课程理念开始,2022年版课标就明确提出要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强调课程内容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十大任务群的实施要求也提出学校应结合实际,自主选择并确定各年级任务群的学习数量,鼓励而不是强制要求所有的学校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都涵盖这十大任务群。对于生产劳动的四个任务群和服务性劳动的两个任务群,其内容要求和劳动项目则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任务群安排开发劳动项目,形成校本化劳动清单。在劳动周资源利用方面,2022年版课标的要求是“一区一案”“一校一案”“一家一案”。
由此可见,2022年版课标给予了学校在劳动课程实施方面极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学校只要在2022年版课标给定的三类劳动、十大任务群中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即可,并不一定完全按照所列的全部内容要求来实施。这一点也是劳动课标与其他学科课程标准较大的不同之一。当前关于劳动课程的种种“误解”,基本上都是因为缺乏对劳动课程实施方面的因地制宜要求的充分理解,把课标当中所罗列的各种具体劳动内容误认为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强调劳动课程实施要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并不是否定劳动课程的统一性要求。这里的因地制宜、自主创新,更多指向的是劳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实施途径,而不是指向劳动课程的目标。也就是说,劳动课程的统一性要求更多地体现在其育人目标要求方面。每个学校只要在充分领悟劳动课程的目标和学生核心素养要求的前提下,就可以在实践层面自主实践,灵活创新。这实际上表明,劳动课程在本质上是国家课程,但是其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也可以融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形式来推进。
(二)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实践的主体性
2022年版课标明确将实践性作为劳动课程的重要属性之一。如何理解劳动课程对实践性的要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门课的实效性。当前,一些学校对于劳动课程实践性的要求存在两种极端化的认识:一种是将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都认为是劳动;另一种则是窄化了实践的内涵,认为只有传统的生产劳动才是实践。这两种认识实际上都不利于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如果将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均视作劳动,那么,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劳动这一概念的特殊内涵,进而也就消解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如果只是将传统生产劳动视作劳动实践,那么,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将各种新兴的劳动形态排斥在当代劳动教育的内容之外。因此,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劳动课程的实践要求。
2022年版课标的实践性首先指向的是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即学生必须通过亲历劳动过程,实现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在统一。这实际上要求劳动课程的实施必须要高度重视如何唤醒学生劳动学习的内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将这门课简单地视作一门“休闲娱乐课”“拍照打卡课”。为此,2022年版课标明确要求,这门课程在理念方面要把实践作为主线,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构建覆盖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课程结构”。从这一段话可以看出,劳动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经验和发展需要在课程建构中的基础作用。这一点是当前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当前很多学校所开展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从成人想当然的角度来安排与设计的,很少考虑当代学生在劳动世界中的真实遭遇,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课程目标与实际效果的不同程度的脱节。因此,把握劳动课程的实践性,先要将课程实践性的基础根植于学生真实的劳动经历。
现在一些地方的劳动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将劳动从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当中抽离出来,仅仅是以学生手脚的运动作为对课程实践性要求的具体落实。这样的手脚运动由于脱离了生活实践的丰富性,因此不可避免地沦为一种被动的劳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实际上,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方面明确要求这门课的实践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其核心是要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需要出发,“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正是基于此,2022年版课标还明确提出要通过劳动项目、任务群的方式来推进劳动课程实践性的真正落地。设立劳动项目就意味着劳动课程一定是通过情境性、品质化的方式来实践,而不是通过一种脱离生活、脱离真正实践的“菜谱式”“使用说明书式”的动手操作来进行所谓的实践。
2022年版课标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对真实劳动世界的全面反映。劳动的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就必须立足于鲜活的劳动实践。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劳动实践形态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体现在人类劳动工具的日益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其核心是现代劳动科技含量的空前增强。对此,2022年版课标也明确要求劳动课程要“适当引入体现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现代劳动内容”,而不能仅仅从成人记忆中的传统劳动来设计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否则,我们的劳动课程将会失去它的现实实践性基础和未来实践性空间,进而削弱其存在的实践根基,引发课程的诸多实践危机。比如,当前人们之所以认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成本很高,需要建立专门的学工学农基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这些所谓的劳动基地所呈现的劳动形态并不是当下社会的主导劳动形态。如果我们脱离当下真实劳动的实践样态而追求当下不占主导,甚至已经消失的劳动形态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其经济、社会和教育成本必然是高昂的。因此,理解2022年版课标的实践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足于真实的劳动实践。
三、准确把握劳动课标的系统性要求
可以说,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直接或间接地以劳动为中介而发生互动关系。这就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必然离不开整个社会系统的有效支持。因此,社会性同样是劳动课程的重要属性之一。在2022年版课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门课程的构建是内外两个系统的有机结合。就内在系统而言,重点是努力做好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衔接;就外在系统而言,则要致力于实践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
(一)做好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衔接
2022年版课标是指向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这实际上表明,课程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的实际特点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在这方面,十大任务群的表述已经有了明确的提示。比如,“1~2年级侧重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内容中选择,服务性劳动不做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3~4年级及以上各学段应涵盖三类劳动内容。5~9年级的清洁与卫生劳动要求,可与同学段其他任务群融合实施,同时结合日常课外劳动和家庭劳动要求开展。7~9年级结合相关任务群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说,这样的要求基本体现了学段衔接的特点。
实际上,劳动课程的学段衔接,除了需要在具体劳动内容和要求层面做区分,还要结合课程目标和核心素养的要求来具体细分。当前,很多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学段衔接方面,主要是从劳动的内容维度着手。这就导致一个实践难题,那就是很多具体的劳动任务很难在能力层面实现教育上的螺旋式上升。比如,如果仅仅从劳动内容——洗衣服方面着手,我们就很难区分小学所学的洗衣服和初中所学的洗衣服本质性的不同。因此,为了体现学段衔接,我们只能找更复杂的家务劳动来取代洗衣服。而实际上,如果我们从劳动课程提出的四个核心素养的角度看,学段间劳动教育的螺旋式上升,除了从劳动能力着手,还可以从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来思考学段的衔接问题。基于劳动观念、劳动精神来思考劳动教育的学段衔接,将更容易凸显学段特点,也更容易实现课程安排上的螺旋式上升。
(二)做好不同劳动教育资源主体的有机整合
虽然劳动课程更多的是立足于学校来实施,但是,这并不意味这门课程的有效落地可以脱离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实际上,相比于其他课程,劳动课程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支持和多渠道参与。对此,2022年版课标指出,“要统筹和利用好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现有资源”“聘请不同行业的优秀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工人担任指导教师”。这些要求无疑都指向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劳动课程的开展不能“关门办学”,一定要充分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有效资源,充分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很多学校抱怨缺乏劳动教育资源,因而难以开展劳动教育。这其中固然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我们切忌将劳动教育资源简单等同于劳动资源。劳动资源更多指的是开展劳动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是否齐全,以及这些要素的质量如何。而劳动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一切能够有助于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影响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劳动资源与劳动教育资源虽然有关,但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工农业生产劳动单位,缺乏相应的劳动资源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一定缺乏劳动教育资源。语文课中有关劳动的诗词、历史课中有关劳动人民的故事、音乐课中有关劳动的歌曲等,虽然都不是劳动资源,但是明显属于劳动教育资源。对此,2022年版课标要求,劳动课程要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比如,“在开发农业生产项目上,可与科学、地理、生物学、化学等课程中相关知识的学习有机整合;在开发传统工艺制作项目时,可与艺术的造型知识,物理、化学的材料知识相联系。”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劳动在树德、增智、健体和育美等方面的综合育人功能。
以上只是从育人、自主、系统三个关键词对这一课程标准进行了整体的解读,更为细致的讨论和分析,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展开。
详见人大复印资料《素质教育》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