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详情

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发布时间2023年2月21日]

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伍海云、宋慧玲 人大基础教育期刊社 2023-02-20 16:35 发表于北京

       通过对H省的1625名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调查,并结合在全省开展的第一轮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实践,发现无论是课题团队、基层学校还是一线教师,对推广应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都有着强烈的需求,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还存在诸多现实困境。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现实困境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机制不健全

       通过分析H省的课题管理办法发现,虽然在办法中明确规定要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但具体如何推广和转化却没有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机制,导致课题结题后的成果推广难以真正落实。传统的会议式、宣传式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因此,建立一个能让教育科研成果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推广机制,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关键和前提。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动力难激发

       对课题团队而言,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并已获得结题证书就达到了课题研究的目的,继续推广成果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在推广机制上不能提供持续、有力的激励措施,则很难持续激发课题团队的推广欲望。对一线教师而言,除了改进课堂的内在需要,还需要强有力的外部激励,让教师在应用成果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特别是对教师个人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具有一定作用的激励措施,是激发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成果推广应用的必要条件。因此,建立长效的、可持续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到推广和应用双方的核心利益与关键需求,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成果推广和应用的激励机制,解决动力激发问题。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过程易形式

       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实际操作中,推广应用的过程很容易走过场、形式化,导致成果推广应用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在H省的第一轮成果推广应用实践中发现,一些成果推广专家组并没有按照要求深入一线学校和课堂进行现场指导,没有开展示范课和听评课活动,而是以更简单、易操作的理论培训、线上交流等活动形式为主,成果推广应用没有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整个推广应用过程都是走形式、走过场,只是表面上完成了成果推广应用的活动任务。科研管理部门也无法对每一个成果推广应用项目进行全过程监控,难以保障成果能真正有效地推广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调查,一线教师认为在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最有效的三种推广活动形式有示范课(85.85%)、成果专题讲座(68.74%)和提供优秀教学设计(64.49%)。基于此,在设计成果推广应用的活动任务时,可以重点考虑这三种活动形式,并强化对过程活动的监控与评价,强调推广应用实效。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效果难评价

       推广和应用教育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都必须围绕这一目的来开展,特别是在最终的推广应用效果评价上,要体现出对教育教学的改进效果,这既是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愿意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成果推广应用面临的难点。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突破路径

       在厘清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H省开展了第一轮成果推广应用实践,并力求在推广机制、成果转化、推广形式、过程监控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模式,打通教育科研最后一公里,让教育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的教育生产力。

       (一)建立成果推广机制:成果应用类课题

       先基于教育发展的现状,把成果推广应用的主要对象定位在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科研力量薄弱,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需求更加迫切,对教育教学改进的效果更加明显。针对薄弱学校科研力量薄弱的现状,首先在成果推广机制上进行突破,解决成果推广应用的动力问题。课题研究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创新,并开展原创性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这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在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实施起来难度大。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专门面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设立“成果应用类课题”,用于推广应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成果应用类课题”的主要任务是推广应用已有的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无需课题组做原创性研究,无需撰写和发表研究论文,只需要按要求完成成果推广应用任务,并取得相应的成果应用效果,经成果推广专家组验收合格即可结题并颁发省级课题结题证书,成果推广专家组也可获得相应的成果推广证书,并优先推荐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这种以“省级课题”推广优秀科研成果的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的科研积极性,在H省第一轮成果推广应用实践中,“成果应用类课题”申报非常火爆,且申请对象大多数是没有参与过课题研究的学校。

       (二)加强成果内容转化:确保成果高质量

       建立了“成果应用类课题”的成果推广应用机制,解决了成果推广应用动力问题,接下来重点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提高推广成果本身的质量。这些推广的成果都是已结题的省级优秀课题研究成果,然而,这些课题研究成果往往以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理论成果形式呈现,无法直接推广和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首先要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内容进行转化,使之以可操作、可应用、可学习、可推广的成果形式呈现出来。经过转化后的成果应具有实用性、可行性和先进性。为了确保推广成果的质量,对成果的内容转化提出了“五个一”的具体要求,即推广成果需要转化为“一篇成果报告,一堂专题讲座,一节优质示范课,一套优秀教学设计,一个教学资源包(含相关作业设计、导学单、课件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且这些内容必须与成果主题密切相关,能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三)规范成果推广形式:三类活动真开展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必须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中才能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这就要求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必须扎实、认真开展。每项成果可以同时推广到多所学校进行应用,应用学校分别成立“成果应用课题组”,由“成果推广专家组”进行全程指导,为期两年(四个学期)。为此,设计了“请进来、走出去、聚一起”三类推广应用活动,要求成果推广专家组和成果应用课题组按照要求规范开展三类成果推广应用活动。“请进来”指成果应用课题组把成果推广专家组请到学校来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和上示范课,要求每学期至少请进来1次;“走出去”指成果应用课题组走到成果推广专家组所在学校或该成果的其他推广应用学校进行考察、听课和交流,要求每学期至少出去1次;“聚一起”指成果推广专家组把所有的成果应用课题组召集在一起,交流成果推广应用的经验和问题,分享成果应用的收获与心得,讨论成果推广应用的安排与计划,共同交流,相互学习,每学期至少要聚1次。以上三类活动至少共举行12次。

       (四)监控成果推广过程:美篇记录全过程

       为了保证成果推广实施过程的真实性和实效性,需要对成果推广应用的活动过程进行多方面的监督,包括成果应用课题组之间的相互监督,课题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督和成果推广专家组的全程监督。这就要求对每次成果推广应用活动进行全过程记录,并用图文美篇的形式展示出来,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为了规范美篇记录的内容,对美篇的内容结构进行了明确规定,必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用图文的形式依次展示,方便监督和评价。美篇记录的内容包括:1.详细活动方案;2.参与活动的专家组合影照片;3.参与活动的课题组合影照片;4.活动全过程图文记录;5.专家组对活动评价。同时,要求成果应用课题组将每一次成果推广应用活动的图文美篇分享在推广项目微信群,并发布在省里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专题网站,供其他成果推广应用课题组评价打分时查阅,也方便课题管理部门进行全过程监督时查阅。

       (五)完善成果推广评价:过程效果相结合

       对成果推广应用的评价是成果推广应用的基本导向,也是成果推广应用的关键环节,必须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多主体交叉互评的方式,才能保障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真实、效果明确。首先,加强对12次推广应用活动的过程性评价,每一次活动按百分制由成果推广专家组(占60%)和应用该成果的其他课题组(40%)共同评分,计算12次活动总分作为应用类课题结题定级的依据。其次,确定成果推广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框架,成果推广专家组和成果应用课题组在此评价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成果的具体内容对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评价标准与方法。对成果推广应用效果的评价主要从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三个层面进行,由成果推广专家组(60%)和应用该成果的其他课题组(40%)共同评分并计算总分。最后,将12次活动的过程总评分和效果总评分相加,作为成果应用课题组的最终评分,并根据此评分对该“成果应用类课题”进行结题鉴定和评定等级。这一评价方式兼顾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和最终效果,并将成果推广应用课题组纳入评价主体,各课题组之间相互评价,交叉打分,形成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的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推广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应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发挥好评价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导向作用。

 

       详见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23年第1期

 


版权所有: 昆山市周市镇永平小学

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周市镇横长泾路

技术支持:昆山市富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